
10月18日,2021 Tasty Trip餐飲產業論壇在上海開啟。本次論壇集聚近百名餐飲行業內人士暢談,并與國外三星主廚隔空展開跨國對談,更邀請到了多位重量級嘉賓一同共話餐廳業發展前景。
Tasty Trip:
致力于為大中華區高凈值客戶提供全球高端美食體驗,將最新全球美食信息分享給廚師與美食愛好者,為食客精心打造兼具特色以及頂級美食行程,為全方位頂級美食指標性在線媒體平臺。
出席大咖(排序按照姓氏首字母):
陳慶華 Jocelyn Chen,TatsyTrip創始人、鄧華東 Huadong Deng,南興園創始人&主廚、丁勇 Yong Ding,新榮記集團出品研發總監、Talib Hudda,北京Refer主廚、劉禾森 Jason Liu,北京Ling Long創始人&主廚、Miles Pundsack-Poe,深圳Ensue主廚、柳泰赫 Tom Ryu,Jeju Izakaya主廚&倍樂創意總監、徐涇業 Jingye Xu,壹零貳小館主廚、尹浩 Gary Yin,北京京兆尹行政主廚
01中餐的創新與傳承

本次 Tasty Trip論壇的其中一個主題便是“中餐創新繼承之路”。
在幾個世紀以前,《中國札記》(馬丁·德·拉達著)里說:中餐里品種繁多的水果、蔬菜、烏雞,各種蜜餞和米酒,包括河鮮、海鮮等食材,都曾被西方敬仰著;然而僅僅兩個世紀后,《英使來華記》(安德森?安尼爾斯著)里認為,中餐遠不及西式做法來的美味衛生;到了今日,西餐更是高雅、典雅、品質的代表。
西餐精致至上,所用的每一味食材背后,都有著細致的講究與品位;烹飪時每一道復雜的工序,飽含對食材誠摯的敬意;每一次極具藝術的擺盤,都展現了食材之美。
這些中餐自然也有。
其實中餐一直在進步,創新繼承的路上,中餐從未停下,無論是烹飪技法、還是表現形式、或者是食材的選用,經過漫長時間的傳承后,已是數之不盡的“家珍”。它不僅滲透在民間各地海納百川的菜系里,并且不斷與時俱進著,在更高更大的殿堂散發著震懾舌尖的魅力。
但……如何更好地弘揚中餐文化、樹立中餐形象?對中餐進行創新與繼承呢?食材,或許是一個很值當的切入點。
02食材的力量
中餐所運用的食材非常廣泛,只有想不到的,沒有做不到的。凡是天上飛的、地上走的、土里長的、水里游的……都可以成為烹飪中的一環,對應的做法技藝也是五花八門。
就食材來講,同種食材們之間差異和體驗是可以很大的,每一種食材都可以分為三六九等。它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品質,而對品質起決定性因素的就是源產地。
像魚子醬,頂級那一掛的,一般都產自俄羅斯;要吃三文魚,就選來自挪威的;意大利有白松露;日本有松茸、還有神戶牛肉……中國有什么?
亞東鮭魚?長江刀魚?臺灣烏魚子?東北雪蛤?……這些食材確實名貴,他們的共同點便是:產地唯一,數量珍稀乃至瀕臨滅絕。
這場Tasty Trip論壇上,有人提出:“中國食品有一個問題,就是高品質食材很難獲得高價格?!?/p>
所謂創新與傳承,其實就是做文化。除去形式外,餐飲文化載體中的“第一道杠”,就是“食材”。
好食材,本身可以很簡單,但它絕不僅僅是“簡單”??ㄖ惋嫯a業“脖子”的關鍵問題,還是“來自自然的饋贈”越來越少了。說白了,就是稱得上好的食材,太過難得;它們的產地,太過唯一。
作為高端大黃魚食材供應商,中鹿島深以為然。好食材的“好”,來自稀缺的產地,以及品牌價值。

*圖為 Tasty Trip上展出的中鹿島大黃魚
中國擁有3.2萬多公里的海岸線,海鮮占了中餐食材很大的一部分。其中,魚之“鮮”當是海鮮食材的首重。在中國魚界,要論矜貴標志性的食材,當屬大黃魚。而中鹿島大黃魚的品質,則是黃魚中的翹楚。
03頂級稀缺的黃魚產地:中鹿島海域
中鹿島海域,是一處由群島環繞形成的天然海灣。

它地處浙江東海之濱,西鄰溫州,北接舟山,南望臺灣,自古以來就是東海大黃魚野生種群棲息地及南北自然洄游通道。

*具體行政區位:位于浙江省玉環市雞山島群海域,隸屬玉環國家級海洋公園保護區范圍,水質為國家海洋一類水質。
這是一個十分神奇的地方。千百年來,大自然用它的鬼斧神工,在中鹿島海底形成了三個天然的“金盆地”。兩股南北的洋流在此交匯,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天然餌料,三個“金盆地”就成了天然的擴散場,為中鹿島整個海灣營造了一個生物量十分充沛的環境,為大黃魚的生長提供了充足且完整的食物鏈。
并且,中鹿島海域的海水溶氧量、溫度、鹽度都十分合適,大黃魚在中鹿島海域生長的年份越久,肉質就越上乘。
憑借這片海域環境的唯一性,中鹿島公司用現代化科技打造“智慧型海洋牧場”,并且通過科學牧放的方式,讓大黃魚在此自由捕食、純天然成長,使其品質顛覆野生。
04中鹿島大黃魚:魚界的“鳳髓龍肝”

Tasty Trip論壇部分結束后,是一場別開生面的答謝晚宴。
中鹿島大黃魚作為黃魚界中的新生力量,以奪人的品質在各大經典名食材中展現著獨一無二的魅力。

它采用民間地道的“紅燒”之法烹煮,承載著滿滿東海黃魚的野性情懷上桌:鮮味撲鼻的香氣、鮮嫩幼滑的魚肉、鮮香四溢的湯汁,完美呈現了“瑣碎金鱗軟玉膏”之感,無一不吸引著大家下筷品鑒。
鮮,當真是鮮,唇齒都留鮮。一口下去,柔軟細嫩,鮮到心腔,鮮到眉毛都掉下來。
令人動容的品質,要怎么夸?這是黃魚界的“鳳髓龍肝”,晚宴上全部“光盤”的結果即是最好的答案。
這是來自中鹿島的大黃魚,這是來自東海的大黃魚,這是來自中國的大黃魚。

中國地大物博,山川河海中藏匿著無數山珍海味,食材即是中餐創新與傳承的真諦。
中鹿島或許不可囊括所有的食材,但一心只做一件事情:盡最大努力,讓更多的大黃魚在中鹿島天然海洋牧場里繁衍生息,把“大黃魚品質”做到黃魚食材的“極致”、把“中鹿島品牌”做成黃魚食材的“頂奢”,在頂級食材的輸出供應上,為中國餐飲盡一份綿薄之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