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將至,家家戶戶的餐桌上必有一道大黃魚,這是老一輩傳下的端午必食的“五黃”之一。如今,野生大黃魚已失去漁汛,瀕臨滅絕;市場上則大多是傳統密集網箱養殖出來的,品質優劣難辨。
在這個物質豐富的時代,想吃條優秀的大黃魚其實并不難,但一定要看準品牌與品質的差別。中鹿島,恪守著大黃魚應有的國魚品質,也是冬奧賽事會場崇禮太子城指定黃魚產品。

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,在這天有著賽龍舟、掛艾草、拜神祭祖等耳熟能詳的民俗活動;在“吃”上,這一日也頗有講究,除了吃粽子外,還有著“吃五黃”美食的傳統習俗,這“五黃”分別是黃魚、黃鱔、黃瓜、咸鴨蛋和黃酒。

端午期間,正逢江南梅雨季節,悶熱潮濕,蚊蟲孳生,古時更有傳說這天五毒作祟,于是端午“吃五黃”的傳統習俗應運而生,不僅可以避五毒、抑霉運,而且能夠提升自己的精氣神。
古人也講究“不時不食”,吃東西要應時令、按季節,有益于潤養五臟。
大黃魚作為 “五黃”中的首選,正是端午前后的時令食材。大黃魚秋冬里棲息于深海難見蹤影,4-6月,就會乘海潮而來,在近海洄游產卵。
這時的大黃魚長體態肥美、色澤金黃,肉質最為鮮美嫩滑,營養價值也更為豐富,食之回味無窮,于是,便成了人們這一季的盤中餐與走親訪友的好禮。

大黃魚魚肉柔軟刺少、易消化,蛋白質、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含較高,且富含著微量元素硒,能延緩衰老,對癌癥有防治功效,十分適合體虛人進補。故而,老一輩選大黃魚作為五黃之一,自然是有道理的。
2 端午黃魚宴
目前市場上的黃魚買回家中,人們大多會選擇以重醬料調味、以煎炸等火辣的方式烹制,從而達到去腥、弱化粗硬口感的目的。這種烹飪方式,吃的是“醬料之味”,而非“食材本味”,太多的醬料會掩蓋口感,而且會將大黃魚的自然鮮味搶奪。

中鹿島大黃魚源自天然海域,在海洋牧場中足足牧放三年以上,捕獵海洋生物自然長成,口感上極為卓越,重現了野生品質的珍鮮風骨。
它只需采用簡單的家燒黃魚、清蒸黃魚、雪菜黃魚等經典做法,就可以淋漓盡致地展現出野性無雙的鮮意,為端午之宴添上一抹鮮色。

這其中,清蒸黃魚當屬江浙沿海一帶最常見的家常做法。只需一點點鹽、料酒、姜片和蔥絲段,開水上鍋靜待蒸熟,淋上蒸魚豉油和熱油即可成菜。嘗一口,軟嫩無比,直鮮到心里去。
好黃魚如何判定?主要有三:一看體型,需修長勻稱、肚小尾長;二觀顏色,需自然金黃、熠熠生輝;三品肉質,需細膩飽滿、鮮嫩無腥。

而成就“好黃魚”品質的根本,在于其“源頭”。
中鹿島海域,是一處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出的神奇海灣,自古就是野生大黃魚種群的棲息地及南北自然洄游通道。在這里,適宜的溫度與完美的鹽度,給予了大黃魚生長舒適的條件。
而最為重要的是,北上的臺灣暖流與南下的浙江沿岸上升流沖匯在這片海域,帶來了大量的海洋生物,成為了大黃魚的天然餌料。讓大黃魚在這里,能夠一年四季自由捕食,純天然成長。

如果說中鹿島海域是一方天賜之境,那么中鹿島海洋牧場,則是現代漁業智慧的結晶。其建設過程也是一條矢志不渝的大海征途。
中鹿島創立之初便與國內海洋養殖、生態環境等方面的頂級專家合作,打造現代化海洋牧場,總面積2800畝,目前已完成一期工程約300畝的建設,年產能已達200萬尾。它氣勢恢宏地坐落在東海之濱,完美地融入了海洋,讓大黃魚在其中休養生息。

中鹿島所選的苗種以黃魚族中極品的“岱衢族”為主。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證鮮度,鎖定黃魚出水時鮮美的珍貴一瞬,實現“即時下單、即時捕撈、即時送達”,中鹿島打造了“大海鮮存”的模式。
從捕撈到上岸、從篩選到包裝、從運輸至餐桌……所有涉及的流程,均采用了“國際上最具權威的檢測機構SGS”打造的多重體系標準來全程品控,最快24小時即從海洋直達餐桌。
在中鹿島,每一尾出去的大黃魚,都是海中沖擊逆流、接受磨礪的健將,保留著自然原生的野性。

端午節吃五黃
必選中鹿島大黃魚
為親朋好友
送去一份健康的溫情